肾移植科黄刚教授团队在Clinical Chemistry发表移植肾损伤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科黄刚教授团队在移植肾损伤无创诊断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临床检验顶刊杂志Clinical Chemistry上发表,为移植肾损伤无创检测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依据。
移植肾损伤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排斥反应和BK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BKPyVAN)是导致移植肾损伤的两大主要因素。黄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肾移植受者多瘤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努力寻找监测和鉴别移植肾损伤的无创诊断指标。
近年来,医学界陆续出现各种无创检测移植肾损伤的手段,血浆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 dd-cfDNA)也崭露头角,并在心、肝、肺等移植器官检测方面显示出适用性[1-4]。黄刚教授团队通过长达4年的努力,筛查了大量临床样本并经过反复验证,充分证实了血浆和尿液dd-cfDNA绝对值以及比例与各种移植肾损伤的关系[5]。
该研究最终纳入113例接受移植肾活检的成人肾移植受者,队列囊括了肾移植术后多种常见及少见病理损伤类型。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同时检测血浆和尿液dd-cfDNA绝对值和比例。结果显示:血浆dd-cfDNA比例在ABMR以及合并有ABMR的混合性排斥反应中升高最为明显。ABMR和混合性排斥反应患者血浆dd-cfDNA比例显著高于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和阴性对照组。此外,尿液dd-cfDNA绝对值在BKPyVAN中升高最为明显。BKPyVAN患者尿液dd-cfDNA绝对值显著高于ABMR、混合性排斥反应、细胞排斥反应以及阴性对照。ABMR主要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因此表现为血浆dd-cfDNA比例升高;与此相符,移植肾组织中肾小球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程度与血浆dd-cfDNA比例正相关。BKPyVAN主要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为主,因此表现为尿dd-cfDNA绝对值升高;与此相符,尿液dd-cfDNA绝对值与肾小管炎程度正相关。
总之,该研究通过丰富的临床血、尿及移植肾组织样本,验证了血浆和尿液dd-cfDNA绝对值及比例与各种移植肾损伤疾病谱的关系,并且与临床其他特异性检测项目结合有利于dd-cfDNA监测并鉴别移植肾损伤。

图1. 研究入组流程图

图2. 不同移植肾病理类型间(A)血浆dd-cfDNA比例(%)、(B)血浆dd-cfDNA浓度(ng/mL)、(C)尿液dd-cfDNA浓度(ng/mL)和(D)尿液dd-cfDNA比例(%)分布

图3 . 血浆dd-cfDNA比例鉴别ABMR

图4. 尿液dd-cfDNA绝对值鉴别BKPyVAN

图5. 血浆和尿液dd-cfDNA相关性
期刊全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clinchem/advance-article/doi/10.1093/clinchem/hvac053/6588553?login=true
Pubmed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87713/
参考文献:
(来源:肾移植科)